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重点推介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镜鉴
汪晓赞, 杨燕国, 陆悦美, 何耀慧, 喻鑫
2024, 58 (4): 1-13.
摘要347)   HTML48)    PDF (1541KB)(518)   

体育教育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它对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公平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日益紧密的联系和时代的不断变革,了解国际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洞察未来趋势,已成为当今社会焦点话题,也是体育教育领域亟需应对的现实挑战。对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蕴含着运动促进健康的目标趋同性、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生活化、关注课内外校内外延伸等共性特点。同时,也发现当前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科重视程度较低、高质量体育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现实挑战。基于上述现状,提出未来人类健康福祉需要体育教育全球化、优质教育发展需要体育教育数智化、终身体育参与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化、教育资源分配需要体育教育均衡化、人人参与体育需要体育教育包容化等观点。最后,从优质体育教育开发、校内校外相衔接、全纳教育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构建、体育教育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提升我国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国际体育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我国体育高端智库建设的国际定位、现实困囿及推进策略
刘晖, 邰峰, 杨京钟, 郝文鑫, 刘波
2024, 58 (4): 14-21.
摘要191)   HTML29)    PDF (1480KB)(9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体育高端智库的国际化定位、现实困囿与推进策略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体育治理与体育事务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体育高端智库建设存在国际视野意识不强、国际战略研究程度不深、中国特色品牌尚未形成、成果国际传播不畅、国际议题设置实力较弱、智库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不足等现实困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结合新时代体育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现实需要,增强国际视野意识,深化国际战略研究程度,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品牌,提高成果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加大体育智库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在国际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高端智库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战略支撑。

传统武术的在地性生存:江西(樟树)字门拳“医、药、武一体”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思
潘桃铃, 郑国华
2024, 58 (4): 59-64.
摘要164)   HTML29)    PDF (1281KB)(392)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着眼于江西樟树字门拳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考察,探讨传统武术的地域性整体特点与武术所呈现出的在地性传承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阐释地方传统武术社会传播的在地性基础。研究认为,江西字门武技中“内家功” “重技巧”的整体特点构成了字门拳“医武相通”的技术渊源,樟树武术文化体现出“字-医”相通、互融互促的传承特征。通过对“凤阳婆子”的考察对比,再现了樟树武术“医武同源、药武一家”的核心生存场域,揭示了字门拳“以药为媒”的社会传播形态。基于此,立足于医、药、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从现代需求、健康目标以及交流互鉴的现实角度探究和重构传统武术的在地性生存。

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实践样态、建构策略与驱动路径
梁超, 宋振鹏, 汤立许
2024, 58 (4): 72-81.
摘要202)   HTML33)    PDF (2128KB)(109)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的底层逻辑、实践样态、建构策略、现实挑战、驱动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的底层逻辑表现为以智能穿戴设备和辅助器械为工具,以健康数据要素为驱动,以数字平台赋能为突破。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的建构策略体现在技术集成融合基础上实现人机交互,并从生物、心理、医学三个维度推进服务范式创新。当前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仍面临智能化场景创建不足、健康大数据驱动效用低下、供需端不匹配的内部阻碍,也存在政策文本失位、科技转化动力不足、应用标准缺失的外部阻碍。从环境、组织、技术三个维度分别提出数智赋能主动健康管理的内部与外部驱动路径。

从技术赋能到整体重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的模式重构、组织变革及推进机制
李明, 许文鑫
2024, 58 (3): 26-33.
摘要153)   HTML17)    PDF (1865KB)(342)   

数字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从“技术赋能”到“整体重塑”的数字化进程被视为一个重塑多元主体治理关系及其能力的演变历程,对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厘清了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的基本内涵及现存困境,重新审视了其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深入阐释了其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重点讨论了其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研究认为:理念重构、价值重构、方式重构等形成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管理思维转换、运行范式转换、决策方式转换等构成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协调机制等为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

凋敝与复兴:当代太极拳的传承困境与纾解之道
李全海, 金玉柱, 刘军
2024, 58 (3): 65-72.
摘要143)   HTML27)    PDF (1234KB)(269)   

在现代性演进中,太极拳表面兴盛,实则遭遇传承困境,出现传承异化、失范与物化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体系离散、功夫缺失、各自为政与受众结构失衡等方面。现代社会中钟表时间勃兴、社会浮躁、拳道舍本逐末、传承人及组织思维僵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这一凋敝之困境,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涣散。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部分传承人故步自封,习练者难以超越自身的认知,对太极拳越来越缺乏身体力行与系统觉知,难以感受其内蕴意义,处在浮躁之中,深层文化意义逐渐衰微甚至被消解。纾解太极拳传承困境可采取如下措施:(1)切实关怀传承人,助推功夫化传承;(2)强化组织化联合,促进赛事化传承;(3)打造太极拳名片,合理产业化开发;(4)深挖太极拳思想,夯实故事化传播。这些举措可以深度彰显太极拳的文化个性,促进其整全性发展和技道复兴,期许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贡献太极拳智慧与力量。

从救亡图存到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观念的内涵拓展
岳游松, 刘素萍
2024, 58 (2): 1-6.
摘要153)   HTML20)    PDF (1341KB)(91)   

现代化作为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不同的历史阶段锻造了不同的体育观念机理。引入身体作为体育观念的分析工具,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体育观念的迁延与更新。发现近代以来体育观念大体经历: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存亡的危机,改造身体以强种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观念转向了为国家建设以兴国,强调了对身体的模塑;改革开放时期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旨,身体被重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人民至上”理念的引导下,体育观念的演变不仅加强了人的主体性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也呈现出体育与人的共同发展的普世关怀。身体作为权力-话语-知识的运作基点,从被动规训到主体性凸显,也就是体育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

《体育法》司法适用:从实证到法理的考察——面向良法善治的中国式体育法治现代化
王群, 官执
2024, 58 (2): 22-29.
摘要70)   HTML5)    PDF (1444KB)(50)   

通过对150篇法院适用《体育法》裁判文书的时间序列、案件类型、援引条款以及审理程序、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适用《体育法》案例总体数量较少但呈逐年增长态势;民事案件占绝大多数;法律条款援引不均衡,司法与仲裁管辖争议成焦点;绝大多数案件未进入法院实体审理程序。对此我们不仅要从现象中具体描述“现状是什么”,更要从法理高度深度挖掘现状“为什么是这样”。事实上这里既有法制定层面上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不完善的立法瑕疵问题,亦存在法实施层面上“同案不同判”和司法纠纷“闭环”解决的司法公正彰显不够问题。虽然2023年新《体育法》试图回应并克服这些弊端,但仍不足以适应中国式体育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未来应树立体育立法与司法联动的整体体育法治观,在立法层面根据新《体育法》及时制定相应制度的细化规则,完善配套制度,提升立法操作性;在司法层面及时出台针对性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探索增设专门的体育法院或法庭,提升司法公正性,以体育立法和司法的双向重塑推动中国式体育法治现代化的行稳致远。

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阻滞障碍与对策建议——基于TOE理论视角
胡若晨, 朱菊芳, 刘雨欣
2024, 58 (2): 38-45.
摘要114)   HTML7)    PDF (1592KB)(112)   

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基于TOE理论视角对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表征、作用机理、阻滞障碍与突破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主要从“数字技术—产业组织—发展环境”三个维度解构,分别发挥夯实转型基础、增强竞争优势和保障转型过程的作用。但在转型过程中依旧存在数字化体育消费场景建设“量质不足”,“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自生能力偏弱,产业间数据协同联动机制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落地成效不理想等阻滞障碍。进而提出:推动数字体育消费场景增量提质,拓宽“数字+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自生能力,构建共享高效的产业间数据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优化数字化转型的保障环境等对策与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3个雪季的数据预测及市场细分
李树旺, 李京律, 杨抒奕, 梁媛
2024, 58 (1): 1-12.
摘要161)   HTML27)    PDF (1394KB)(248)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民众对冰雪运动体验品质的要求随着冰雪产业加速崛起而不断迭代升级,如何坚持供需两端发力、释放良性消费潜力成为后续相关工作的核心命题。为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周边8个滑雪场的1 177名滑雪旅游者进行了连续三年的系列深度调查。针对行为意向作用机制开展两个关键研究,旨在探讨提升滑雪旅游者行为意向、激发滑雪旅游者内在驱力的策略。研究一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探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冬奥前、中、后不同时期滑雪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及差异。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融入游憩专业化理论视角,对后冬奥时期滑雪旅游者进行市场细分,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细分市场群体间滑雪旅游行为意向的差异。研究发现:(1)相较于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滑雪旅游者的行为态度是正向影响其行为意向更关键的因素且在后冬奥时期的表现更为突出;(2)依据游憩专业化三个子维度(认知、情感、行为),可以有效细分后冬奥时期滑雪旅游者;拥有不同游憩专业化程度的滑雪旅游者,在滑雪旅游行为意向上具有显著差异。鉴于此,研究构建较为全面的滑雪旅游者个体行为预测分析通道,进而提出推动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驱动滑雪旅游产业成为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新兴动力,实现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目标。

地缘政治视域下中国参与亚运会历程中的重要议题及杭州亚运会的时代成就
霍传颂, 郝勤, 郝爽
2024, 58 (1): 13-21.
摘要83)   HTML25)    PDF (1281KB)(93)   

已经胜利落幕的杭州亚运会是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第3届亚运会。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历史研究法,回顾中国的亚运会参与史,进一步分析亚运会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和体育格局的互动影响后发现,参与亚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体育、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重要桥梁;是中国施展体育外交坚实且富有弹性的“第一步”,是推动亚洲地缘关系,巩固在亚地位的重要渠道;是处理两岸关系的重要场域。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杭州亚运会在加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联系,促进亚洲国家的交流与团结,树立“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宣传“心心相融”的在亚外交倡议,推动两岸交流,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并为中国以体育促外交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议题。

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致害风险规避机制的检视与完善——基于693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柯友乐
2024, 58 (1): 38-44.
摘要101)   HTML19)    PDF (1276KB)(162)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群众性冰雪运动发展和冰雪运动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此产生的风险也应得到重视和规避。通过对冰雪运动致害的693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发现:相对于一般体育运动,冰雪运动风险更高,伤害程度更严重。由于冰雪运动致害风险规避机制的不足,受害人通常难以实现充分救济,这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瓶颈。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致害风险规避机制需要从安全标准体系、风险预防、风险转嫁、损害赔偿规则适用与风险意识的培养等不同方面进行完善。对此,一方面应当立足于我国保险制度的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保险制度;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安全标准体系的建构强化冰雪运动场所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健全冰雪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当规范冰雪运动损害赔偿的规则体系,审慎适用《民法典》自甘风险与公平责任规则。

乡村民俗体育复兴的集体行动逻辑及其治理思考——基于湘西浦市龙舟活动的田野考察
彭春兰, 龙佩林, 白晋湘, 谭清文
2024, 58 (1): 53-60.
摘要86)   HTML18)    PDF (1251KB)(60)   

学术界对集体行动的动力与实现机制所形成的三种解释范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仍无法对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之下乡村民俗体育复兴的集体行动形成机制提供令人满意的回答。研究立足于乡村民俗体育复兴的集体行动,以集体行动的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为分析框架,对浦市龙舟活动复兴的全过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缺乏外部强力支持的情况下,信任与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利益与互惠为纽带的权宜性承诺以及共享规范为依托的相互监督是影响乡村民俗体育复兴的关键变量,三者共同构筑实践中的集体行动逻辑。当人们拥有了对集体或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从个体层面认识到参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且能从村落层面了解到大部分人遵守承诺并相互监督,可持续性的集体行动才能形成。这一经验事实显示,集体行动的形成并非一个线性过程,社会结构、利益追求、个体建构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兼顾多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变化是理解集体行动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键。

“附近的体育”:地缘生活体育的社会团结功能及建构路径——基于上海市ZS街道生活体育社团的调查
戴洁
2023, 57 (12): 15-21.
摘要117)   HTML9)    PDF (1337KB)(102)   

以地缘性的嵌入与“脱嵌”理论为基础,基于上海市ZS街道生活体育社团的实地调研,探讨地缘生活体育对基层社会团结的重要功能,及以地缘生活体育为媒介的基层社会团结的建构路径。工业与信息社会的发展使社会成员日益脱嵌于“附近”的生活,在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或虚拟世界中建立社会关系,基层地缘空间出现空心化的形态,地缘共同体趋于解离。地缘生活体育是以基层地缘空间为依托的具有具身性与地方性、开放性与生活性的体育参与形式,地缘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体育参与和互动能增进深度的社会交往。地缘生活体育蕴含着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地缘交往空间内建构平等的沟通、信任和互惠的关系,培育地缘性的社会资本。发展地缘生活体育,有助于社会成员重新重视其“附近”的生活场域,产生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建构地缘共同体以增进基层社会的公众参与及优化基层社会的有序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演化历程、守正创新与实践展望
黄谦, 吕和武, 崔书琴, 张博祎, 王兆毅
2023, 57 (12): 5-14.
摘要230)   HTML33)    PDF (1394KB)(83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从“堕距”到“弥合”: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的并联式实践——基于富县“Y拳”的田野考察
秦丽, 姜传银, 虎晓东
2023, 57 (12): 61-68.
摘要127)   HTML8)    PDF (1359KB)(152)   

以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宁夏富县Y拳(化名)为研究个案,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危机及弥合实践进行田野考察。调查发现,工业化进程解构了传统武术与乡村社会结构间的稳定关系,暂时性“失域”感使传统武术存续表现为普遍“式微”状态。然而,Y拳在现代化存续中,传承人却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并通过“文化形塑、人才培育”的创新方法,实现了该拳在“教育化、社会化、国际化”等场域中的文化表达。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武术堕距的产生源于在外部制度作用下,其内部“观念层和技术层”的变迁与社会发展间的异步性;Y拳的良序发展得益于“制度、观念、技术”的并联式弥合;传统武术内外部各要素间的并联式弥合度越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堕距就越小,反之亦然。唯此,传统武术现代化存续需要在并联式实践下,内外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红色体育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实践运用
张玲玲, 张新, 刘青
2023, 57 (11): 10-18.
摘要135)   HTML7)    PDF (1275KB)(89)   

红色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体育实践的开端,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源头,红色体育精神则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体育实践中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理念。研究认为,红色体育精神与当代中华体育精神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内核,红色体育精神厘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思想底色和根本指向,即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始终服务于人民的解放和生产力发展两个中心任务。由此,在新时代更好地赓续、传承红色体育精神,需要不断增强文化使命感,从实践认知层面完成从“历史事实”到“历史意义”的逻辑重构;从实践内容层面实现红色体育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实践路径层面要推动全社会的同向发力。

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应对
仇军
2023, 57 (11): 5-9.
摘要131)   HTML8)    PDF (1187KB)(82)   

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体育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从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职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国民体育素养、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社会科学中大数据运用等方面具体讨论了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体育社会科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武术“势”之“虚实”的本质破译与现实启示
张自立, 张长念
2023, 57 (11): 58-66.
摘要104)   HTML11)    PDF (1281KB)(226)   

“避实击虚”是中国武术对战的底层谋略,对“虚实”本质的先行破译,不仅可明晰身体武技内核发生与运行的微观原理,具化其技以载道的理法境界,亦可为当下竞技武术打法模式的扩展与深化提供导向性的基础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回归传统语境下的前提下,以具体的人体“势”技术为切入点,结合现代体育科学归纳分析博弈双方“势”与“失势”的外在身体姿势现象与内在人体力学规律。研究发现“势实”与“势虚”在攻防能力上的优劣差异分别对应着人体运动力学中的平衡与失衡状态。人体平衡力学状态上的差异意味着自身稳定性的差异,继而影响到人体外在姿势结构与内在劲力系统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其是最终导致攻防动作技能优劣的根本原因。因而认为武术“实”的本质是人体处在较高稳定性的基础上拥有合理且稳定的姿势结构与劲力系统的运动状态;“势虚”的本质则是人体因失稳导致身体不具备合理且稳定的姿势结构与劲力系统的运动状态。现代武术徒手对抗运动应回归近身“控虚”的传统经典格斗理念,形成以“打控结合”的贯穿式优势打法以弥补现代散打的技术空白,进一步彰显传统武术的技术蕴意与特色。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益的理论探新
史鹏, 辛飞, 张丁毅, 查晓璐, 王文超, 晋腾, 张凯, 唐炎
2023, 57 (11): 75-83.
摘要115)   HTML8)    PDF (1588KB)(174)   

运动促进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益存在技能类型上的差异性,大致呈现“开放性技能>封闭性技能”“序列性技能>连续性技能”的规律,但其背后的理论解释缺乏整合和创新。首先,回顾了运动促进执行功能效益的基础性理论和相关理论假说,在具身认知和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运动促进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益的整合性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增加运动的情境、互动等要素,引入组件、协调和动态复杂性较高的任务以诱发动作练习的可变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促进灵敏和协调等神经高度控制的素质发展,使学生受到更多的认知刺激,促进其动作经验和执行功能效益的提高。该理论解释了运动进一步提升执行功能效益的路径,为后续运动干预实践和运动技能教学提供指导。其次,基于现有研究和社会需求,提出以下研究展望:(1)探讨运动促进执行功能效益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及其在锻炼类型上的差异性,进一步检验“扩展的额顶整合理论”和“神经效率假说”;(2)根据整合性理论探索促进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益的方案,并检验方案在运动干预定量证据上的适用性;(3)改进封闭性技能的学练活动,开展提升封闭性技能促进执行功能效益的教育实践,发挥封闭性技能教学的育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