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季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1):28-37.
|
[2] |
王健.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62(6):166-178.
|
[3] |
马勇, 陆作生, 赖颖荣.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健康教育内容优化研究——基于新课标2022版健康教育内容解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2):89-96.
|
[4] |
舒宗礼, 王健, 夏贵霞. 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历程、逻辑与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1):75-81.
|
[5] |
周广肃, 樊纲, 申广军. 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健康水平——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14(7):12-21,51,187.
|
[6] |
王远伟, 代先华, 柳妍. 教育会影响身体健康吗——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59(2):169-180.
|
[7] |
朱荟. 社会资本与身心健康——概念辨析基础上的关系再检验[J]. 人口与经济, 2016(6):62-71.
|
[8] |
祁毓, 卢洪友. 污染、健康与不平等——跨越“环境健康贫困”陷阱[J]. 管理世界, 2015(9):32-51.
|
[9] |
Hills A P, Dengel D R, Lubans D R. Supportingpublic health priorities: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in schools[J].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5, 57(4):368-374.
|
[10] |
Langford R, Bonell C P, Jones H E, et al. The WHOhealth promoting school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students and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4(4):CD008958.
|
[11] |
胡玉华. 中小学生群体健康素养的概念、测量及发展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6):44-50.
|
[12] |
陈曙, 王健. 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 43(5):13-22.
|
[13] |
杜建军, 罗琳. 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建构与干预策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3):61-69.
|
[14] |
汪晓赞, 杨燕国, 陆悦美, 等. 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中国镜鉴[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4):1-13,21.
|
[15] |
王营, 曹廷求, 高睿. 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发展——兼论将健康融入教育政策[J]. 财经研究, 2022, 48(11):19-33.
|
[16] |
游迎亚, 吕万刚, 万晓红, 等. 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理念升级与实践创新——“普及·促进·提高: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研讨会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8):5-12.
|
[17] |
朱厚伟, 史曙生, 申翠梅, 等. 我国初中生视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PS(2014-2015学年)追访数据的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 2022, 58(4):52-61.
|
[18] |
史鹏, 辛飞, 张丁毅, 等. 体育运动促进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益的理论探新[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11):75-83.
|
[19] |
姜媛, 张力为, 毛志雄.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4):570-576.
|
[20] |
张晨斐, 徐波, 季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强度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12):85-92.
|
[21] |
梁凤波, 毛振明, 程天佑, 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3)目标: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52(7):82-87.
|
[22] |
刘文利, 李佳洋. 推动学校性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23, 44(11):1601-1605.
|
[23] |
Neto N M G, Pereira J C N, Muniz M L C, et al.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First Aid in School:Integrative Review[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Medicine, 2016,9.
|
[24] |
路赛虎, 李丹琳, 胡婕, 等. 中学生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J]. 中国学校卫生, 2021, 42(8):1175-1179.
|
[25] |
黄潇潇, 靳娟娟, 俞国良.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以地区差异为例[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3,(3):95-112.
|
[26] |
Grossman M. On the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 80(2):223-255.
|
[27] |
Baron R M, Kenny D A. The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1173-1182.
DOI
PMID
|
[28] |
吴愈晓, 王鹏, 杜思佳.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2):98-120,206-207.
|
[29] |
张云亮, 柳建坤, 何晓斌.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1):29-39.
|
[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GB/T 18206-2011)[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31] |
薛海平, 杨路波. 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学业负担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宏观质量研究, 2022, 10(6):118-128.
|
[32] |
吴愈晓, 张帆. “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J]. 教育研究, 2020, 41(7):123-142.
|
[33] |
胡鹏辉, 余富强. 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EPS(2014-2015)数据的多层模型[J]. 体育科学, 2019, 39(1):76-84.
|
[34] |
陈萱, 朱从庆. 社区体育环境对青少年余暇体育锻炼的影响:邻里关系、内部动机的多重中介效应[J]. 中国体育科技, 2022, 58(12):57-64.
|
[35] |
李王杰, 芦金峰. 初中生参加学校体育锻炼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1):29-35.
DOI
|
[36] |
花楷, 刘晓宇, 张全红, 等. 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学业表现:基于CEPS数据的再检验[J]. 中国体育科技, 2022, 58(8):103-108.
|
[37] |
张要要. 教师支持能否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23, 39(3):75-85.
|
[38] |
钟秉枢. 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10):5-12.
|
[39] |
俞国良, 王勍. 社会转型:少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结构与特点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1):215-221.
|
[40] |
刘锦. 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及有效实施构想[J]. 体育学刊, 2019, 26(6):94-97.
|
[41] |
Wu J, Liu Y, Rao K, et al. Education-Relate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in Rural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10):1713.
PMID
|
[42] |
刘江, 万江红. 中国的女性教育优势被低估了吗?——基于教育部全国数据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9):113-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