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德浩. 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 中国体育科技, 2020, 56(3):46-54.
|
[2] |
刘建武, 钟丽萍, 范成文. 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J]. 体育学刊, 2024, 31(3):118-125.
|
[3] |
孔琳, 汪晓赞, 徐勤萍, 等.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 2020, 56(10):29-35.
|
[4] |
王先茂, 王健, 鲁长芬, 等. 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一体化发展困局、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5(3):112-116.
|
[5] |
李启迪, 李朦, 邵伟德. 我国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价值阐析、问题检视与实践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9):135-144.
|
[6] |
许弘, 李先雄.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与思考[J]. 体育学刊, 2021, 28(2):7-12.
|
[7] |
杨燕国, 汪晓赞, 孔琳.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7(3):81-89.
|
[8] |
韩慧, 郑家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回顾、现实审思与未来走向[J]. 体育科学, 2019, 39(5):3-12.
|
[9] |
冯欣欣, 胡孟蕃, 曹继红.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变迁的逻辑与机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2(6):74-80.
DOI
|
[10] |
李健, 成鸿庚, 贾孟媛. 间断均衡视角下的政社关系变迁:基于1950-2017年我国社会组织政策考察[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2):66-71.
|
[11] |
黄河清. 家校合作导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0-121.
|
[12] |
谈松华, 丁杰, 万作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及其历史作用[J]. 教育史研究, 2019, 1(2):4-9.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开展“亿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通知[EB/OL].[2001-07-0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7/moe_17/tnull_208.html.
|
[14] |
陈小娅. 加强青少年体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 求是, 2007(12):15-17.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12-10-22]. https://baike.so.com/doc/7040857-7263762.html.
|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4-2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5/t20160507_242349.html.
|
[17] |
廖婧茜, 龚洪.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 1(34):13-20.
|
[18] |
高德胜. 家庭作业的伦理审视[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18):11-22.
|
[19] |
高闰青, 田道敏.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现实问题及机制建设[J]. 中国教育科学, 2023, 6(5):136-148.
|
[20] |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7.
|
[21] |
陶成武, 周建社, 李萍. 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体育社团主体职能转变探骊[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7(1):66-72.
|
[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EB/OL].[2015-07-0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01370.htm.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三部委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EB/OL].[2022-07-0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06/content_5699551.htm.
|
[24] |
柴江. 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62-72.
|
[25] |
胡博然, 雷文秀. “有闲”还是“有钱”——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7):30-37.
|
[26] |
李瑛, 郇昌店, 刘远祥. 我国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现存问题、致因与治理对策[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6(1):30-35.
|
[27] |
睿艺. 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EB/OL].[2017-12-14]. http://www.sohu.com/a/259041998_100230459.
|
[28] |
体育总局, 教育部.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2020-08-31].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
[29] |
体育总局.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7-1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1816.htm.
|
[30] |
体育总局, 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财政部, 共青团中央. 关于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2018-01-22]. 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0122/c22155-29778321.html.
|
[31] |
马德浩, 季浏. 英国、美国、俄罗斯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方式[J]. 体育学刊, 2016. 23(3):66-72.
|
[32] |
柳鸣毅, 胡雅静, 孔年欣, 等. 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政策机遇与治理策略[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6(1):12-19.
|
[33] |
Chhotray V, Stoker G.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M]. Basingstoke:Palgrave,2009:3.
|
[34] |
高福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研究[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