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方尔平,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2:46-47.
|
[2]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100.
|
[3] |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M].张竹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43.
|
[4] |
Arli D.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ruth in Heidegger’s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J]. Synthesis Philosophic, 2012, 27(1):81-89.
|
[5] |
刘宗岱. 数字记忆:特质、实践及反思——基于斯蒂格勒“代具”理论[J]. 社会科学究, 2024(5):72-77.
|
[6] |
舒红跃. 人在“谁”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现——解读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观[J]. 哲学研究, 2011(3):93-100.
|
[7] |
Carl M, Robert M.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Readings in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y[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3:5.
|
[8] |
Isidori E, Maulini C, López Frías F J. Sport and ethics of weak thought:A new manifesto for sport education[J].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tudies and Research, 2013, 60(1):22-29.
|
[9] |
武先云. 技术、知识与人的解放——斯蒂格勒技术思想解读[J]. 云南社会科学, 2022(2):41-49.
|
[10] |
邹红军. “人的发明”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发微[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1):21-30.
|
[11] |
陈明宽. 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的后种系生成概念[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 34(6):59-64.
|
[12] |
张一兵. 人的延异:后种系生成中的发明——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解读[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 57(3):131-138.
|
[13] |
Riis S. Towards the origin of modern technology:Reconfiguring Martin Heidegger’s thinking[J].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2011, 44(1):103-117.
|
[14] |
Stiegler B. Technics and Time 1.The Fault of Epimetheu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3.
|
[15] |
Gunar B. The Sporting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Toward a fundamental ontology of the sporting human being[J]. Sport Ethics and Philosophy, 2019, 14(2):146-162.
|
[16] |
Lukáš M. The role of sport in a good life:Aristotle and suits[J].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2022, 16(4):544-562.
|
[17] |
刘欣然, 林雯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体育哲学的出场语境与理论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阐释[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1(1):52-61.
|
[18] |
张一兵. 雅努斯神的双面——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构境基础——《技术与时间》解读[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6):17-24.
|
[19] |
恩斯特·卡西尔. 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
[20] |
让·斯塔罗宾斯基. 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卢梭[M].汪炜,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06.
|
[21] |
李力研. 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
[22] |
让-雅克·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7.
|
[23] |
李力研. 谁能与我同醉?——试解波普尔“世界3”中的体育运动(下)[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8):20-24.
|
[24]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M].赵和平,印螺,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0:10.
|
[25] |
刘小枫. 柏拉图四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8.
|
[26] |
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442.
|
[27]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9:202.
|
[28] |
韦尔南. 神话与政治之间[M].余中先,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11.
|
[29] |
McNamee M. Whose Prometheus?Transhumanism, biotechnology and the moral topography of sports medicine[J]. Sport, Ethics and Philosophy, 2007, 1(2):181-194.
|
[30] |
刘绍静. 延异·撒播·踪迹——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与超文本的结构、意义[J]. 临沂大学学报, 2015, 37(3):103-107.
|
[31] |
刘欣然, 占雅男. 体育遮蔽与解蔽的技术认识——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体育哲学考察[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7(2):167-173.
|
[32] |
陈明宽, 司惠文. 延异断裂与技术踪迹——论斯蒂格勒对德里达延异概念的狭义化解释[J]. 哲学分析, 2022, 13(6):135-145.
|
[33] |
刘欣然. 生命行为的存在——体育哲学、历史与文化的线索[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3.
|
[34] |
安德鲁·芬伯格. 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J]. 哲学分析, 2011, 2(1):141-157.
|
[35] |
杨宸. “人”的再发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人类学与后人类主义的经验-先验难题[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3(1):15-29.
|
[36] |
张一兵.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构境论解读[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75.
|
[37] |
王庆节. 技术与时间:从海德格尔到斯蒂格勒[J]. 哲学分析, 2022, 13(5):142-150,199.
|
[38] |
舒红跃, 李早. 斯蒂格勒“代具”技术理论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 35(11):33-38.
|
[39] |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6):60-65.
|
[40] |
刘欣然, 高楚兰, 张娟. 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认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55(6):14-21.
|
[41] |
Jacques E.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4:14.
|
[42] |
孟强. 从《存在与时间》到《技术与时间》——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 39(3):68-73.
|
[43] |
刘欣然, 黎纤. “文明”与“野蛮”的论辩——基于对立统一思想的体育哲学考察[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8(1):26-35.
|
[44] |
Leroi-Gourhan A. Gesture and Speech[M]. Boston: The MIT Press,1993:317.
|
[45] |
Thomas K. Technology and Rationality[M].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8:10.
|
[46] |
陈明宽. 外在化的技术物体与技术物体的个性化——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内在张力[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 35(3):63-69.
|
[47] |
舍勒. 伦理学中德形式主义与质料德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424.
|
[48] |
刘欣然, 黄玲. 动静的争辩:学校教育中的身体规训与体育挽回[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1):30-35.
|
[49] |
刘欣然. 单面的危机:当代社会人类生存境况的体育哲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 43(5):149-156.
|
[50] |
陈明宽. 斯蒂格勒广义器官学视野下的人类世思想阐释[J].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12):38-46.
|
[51] |
陈文旭, 徐天意. 技术存在造成知识丧失——论斯蒂格勒的无产阶级化[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9):22-28.
|
[52] |
刘怡静, 韦妙. 拒绝成为人工智能的奴役——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观的思考[J]. 当代职业教育, 2022(6):56-63.
|
[53] |
胡小明, 陈华. 体育人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5.
|
[54] |
贝尔纳·斯蒂格勒. 意外地哲学思考:与埃利·杜灵访谈[M].许煜,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