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方炳. “乡贤回归”:城乡循环修复与精英结构再造——以改革开放40年的城乡关系变迁为分析背景[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0):71-78,157-158.
|
[2] |
孙莹, 张尚武. 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4):74-80.
|
[3] |
贺雪峰. 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J]. 中国乡村研究, 2007(00):157-173.
|
[4] |
薛艺兵.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J]. 广西民族研究, 2003(2):26-33.
|
[5] |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es[M]. Shanghai: Shanghai Population Press,1999:105.
|
[6] |
晏青. 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113-118.
|
[7] |
彭兆荣. 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 民族研究, 2002(2):88-96,109-110.
|
[8] |
Durkheim E.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95:63-66.
|
[9] |
张艳, 张勇.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 经济地理, 2007(3):509-512.
|
[10] |
巴战龙. 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基于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的阐释[J]. 西北民族研究, 2009(1):160-165.
|
[11] |
张爽. 民间文化逻辑嵌入乡村治理的思考——基于河北张村的田野调查[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 20(5):123-129.
|
[12] |
吕宾, 俞睿. 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及对策[J]. 宁夏社会科学, 2016(4):229-233.
|
[13] |
张荣冠, 龙先颐. 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10):83-88.
|
[14] |
胡丹阳, 高君.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大连干部学刊, 2022, 38(4):46-52.
|
[15] |
黄冠华. 北京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重构路径[J].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52(17):245-247,271.
|
[16] |
肖唐镖. 影响村民自治的因素分析——民选村长访谈带来的思考[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4):12-17.
|
[17] |
王国华, 张玉露.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对村民人际互动的影响——基于河南省部分文化大院的调查[J]. 调研世界, 2019(5):29-33.
|
[18] |
赵满儿. 身体的转义:石狮市的迎神赛会与乡村篮球竞赛[J]. 开放时代, 2024(3):213-223,11.
|
[19] |
詹姆斯·W·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133.
|
[20] |
兰德尔·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42-45.
|
[21] |
郑雨虹, 张军.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村落共同体情感强化路径研究—以巢湖市Z村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2(5):97-108.
|
[22] |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7-33.
|
[23] |
赵旭东, 张洁. “差序”秩序的再生产——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J]. 民俗研究, 2019(3):124-135,160.
|
[24] |
张禹东. 试论中国闽南民间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97-103.
|
[25] |
范正义. 社会转型与民间信仰变迁——泉州个案研究[J]. 世界宗教研究, 2010(1):114-121.
|
[26] |
郑杭生, 张亚鹏. 社会记忆与乡村的再发现——华北侯村的调查[J]. 社会学评论, 2015, 3(1):16-23.
|
[27] |
乔治·瑞泽尔. 后现代社会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6.
|
[28] |
成伯清, 李林艳. 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J]. 社会学研究, 2017(4):1-21,242.
|
[29] |
布迪厄. 实践感[M].蒋梓骅,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2012:72.
|
[30] |
茅鹏, 程志理. 论苏炳添的单步技术[J]. 体育与科学, 2018, 39(4):15-17.
|
[31] |
Gordon S L,. Kemper T D. Social Structural Effects on Emotion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64-72.
|
[32] |
王智慧. 错落的喧嚣:“村BA”的社群动员与乡土竞技新秩序[J]. 社会学评论, 2024, 12(4):78-107.
|
[33] |
刘伟兵, 龙伯林. 仪式感如何生成——仪式发挥文化功能的运行机理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2):26-34.
|
[34] |
康纳德. 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