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时铭, 王妍. 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兴起[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1):17-20.
|
[2] |
董鹏, 程传银, 赵富学. 吴贻芳女子师范体育教育思想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4):67-74.
|
[3] |
孙庆彬, 朱波涌, 陈规宁.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的嬗变[J]. 体育学刊, 2009, 16(6):72-74.
|
[4] |
刘小明, 刘娣娥. 析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发展历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3):87-90.
|
[5] |
谭锋, 乐钟萍. 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108-110.
|
[6] |
卢永波.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多维图景管窥[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2(5):54-58.
|
[7] |
吴建堂. 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与女子体育身体观的生成逻辑[J]. 体育与科学, 2017, 38(1):52-57.
|
[8] |
陈晴.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4):100-102.
|
[9] |
程传银, 陶恩海. 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特征及启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54(1):71-77.
|
[10] |
王柯平, 胡继华. 跨文化研究总第8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49-62.
|
[11] |
潘丽霞. 权力、身体与性别:中国近代女子学校体育实践[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3(2):63-68.
|
[12] |
王云. 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1843-1937)[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1.
|
[13] |
游鉴明. 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4] |
福柯. 福柯说权力与话语[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1.
|
[15] |
陶云. 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59.
|
[16] |
文军. 外语、翻译与文学研究[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694.
|
[17] |
邵亦杨. 身体,权力,主体——福柯论艺术[J]. 上海文化, 2021(2):51-61.
|
[18] |
岳璐. 问题史的转捩:福柯的后现代身体理论研究[J]. 兰州学刊, 2011(10):95-101.
|
[19] |
汪民安. 文化研究关键词[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55-256.
|
[20] |
索尼娅·K.福斯. 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M].李克,译.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397.
|
[21] |
马景超. 导读巴特勒[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12-14.
|
[22] |
刘婉明. 敷衍“国家身体”:梁启超与“生病的中国”形象之散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6):27-37.
|
[23] |
梁启超. 新民说[M].宋志明,选注.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47-150.
|
[24] |
奋翮生. 军国民篇[N]. 新民丛报, 1902(01).
|
[25] |
蔡元培. 蔡元培讲演文稿[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41.
|
[26] |
夏晓虹. 晚清文人妇女观[M].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5:92.
|
[27] |
中央国术馆. 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劝勉女同胞应注重体育国术[M]. 南京: 大陆印书馆,1931.
|
[28] |
李欧梵. 李欧梵自选集[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8.
|
[29] |
陈撷芬. 论说:论女子宜讲体育[J]. 女学报, 1902(2):1-4.
|
[30] |
金原村子. 女子与体育[J]. 女报, 1909, 1(2):2-4.
|
[31] |
佚名. 美国女子之体育[J]. 蒙学报, 1903(1):100-101.
|
[32] |
杨蓥莹.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生产与性别政治[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 36(3):6-14.
|
[33] |
侯杰, 常春波. 清末民初女学性别空间探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4):109-116.
|
[34] |
楼含松. 中国历代家训集成1[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07.
|
[35] |
佚名.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缘起[N]. 时报, 1908(06).
|
[36] |
郭宪伟, 郭金芳, 金湘斌.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创设与发展(1908-1937)[J]. 运动文化研究, 2018(32):7-31.
|
[37] |
佚名. 精武女体育会开成立大会[N]. 时报, 1920(10).
|
[38] |
佚名. 南京女子体育学校之近况[N]. 时报, 1921(11).
|
[39] |
佚名. 浙江女子体育学校代电[N]. 新闻报, 1922(04).
|
[40] |
佚名. 上海女子体育专门学校学生五十余人昨乘车来杭游湖[N]. 时报, 1922(05).
|
[41] |
佚名. 安徽省立第一女师范体育教员王景川女士[J]. 妇女杂志(上海), 1920, 6(7):1.
|
[42] |
佚名. 上海两江女体师体育教员花懿宣女士[N]. 图画时报, 1937(10).
|
[43] |
张意. 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1.
|
[44] |
弗洛姆.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93.
|
[45] |
弗洛姆. 禅宗与精神分析[M].洪修平,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16.
|
[46] |
刘瑞平. 敬告二万万同胞姐妹[J]. 女子世界, 1904(7):1-3.
|
[47] |
佚名. 女学生亦能军操欤[J]. 女子世界(上海1904), 1905, 2(1):1-2.
|
[48] |
郭长海. 秋瑾全集笺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508.
|
[49] |
余美德. 卫生与女子地位之关系[J]. 岭南女学新报, 1903(3):2-3.
|
[50] |
张肩任. 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J]. 女子世界(上海1904), 1904(6):1-3.
|
[51] |
黄金麟. 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 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6:36.
|
[52] |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1变法通议)[M]. 北京: 中华书局,1989:37-45.
|
[53] |
李又宁.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下册[M].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847-848.
|
[54] |
丘汉平, 蒋建白. 新生活须知(丁篇)[M]. 上海: 文华美术图书公司,1934:38.
|
[55] |
徐辰编. 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下[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97-198.
|
[56] |
徐静莉. 男女平等原则在近代中国民法中的确立——以女子法律地位的变迁为视角[J]. 妇女研究论丛, 2012(4):60-68.
|
[57] |
佚名. 女男不当平权说[J]. 神州女报, 1907(7):16-19.
|
[58] |
佚名. 国民体育法[J]. 体育杂志, 1931(3):141-142.
|
[59] |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M]. 北京: 中华书局,1992:11.
|
[60] |
侯杰, 赵天鹭. 近代中国缠足女性身体解放研究新探——以山东省淄博市部分村落为例[J]. 妇女研究论丛, 2013(5):62-68.
|
[61] |
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80-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