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广虎, 冉学东.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观念更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2, 45(12):1-11.
|
[2] |
于海. 西方社会思想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2,3.
|
[3] |
陈丛刊, 陈宁.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价值立场与百年坚守[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7(3):9-15.
|
[4] |
岳游松, 郭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体育观形成与演进的语境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6(4):373-377+419.
|
[5] |
刘欣然, 高楚兰, 张娟. 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认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55(6):14-21.
|
[6] |
徐建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脉络与世界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 2022(3):21-31.
|
[7] |
谢建东. 身体传播视域下清初到民国发辫认同的变奏及启示[J]. 未来传播, 2023, 30(2):65-76.
|
[8] |
陆小聪, 吴永金. 体育与民情:国家与社会视角下近代中国体育进程的再思考——兼论对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的反思[J]. 体育科学, 2016, 36 (09):3-9.
|
[9] |
程亚丽. 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文学叙述[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
胥英明. 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1-66.
|
[11] |
李力研. 野蛮的文明[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311.
|
[12] |
蔡锷. 论尚武主义[J]. 东方杂志, 1905(5):99.
|
[13] |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220
|
[14] |
焦扬. 《共产党宣言》与陈望道研究论丛第1辑[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12-106.
|
[15] |
二十八画生. 体育之研究[J]. 新青年, 1917.
|
[16] |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
[17] |
马振东. 中央苏区红色体育[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9:11-32.
|
[18] |
黄金鳞. 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
|
[19] |
李志军, 尚增健.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2:11,95.
|
[20] |
满永. 革命历史与身体政治——迈向实践的中共历史研究[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6(1):4-14.
|
[21] |
胡科, 黄玉珍, 虞重干.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中的身体线索[J]. 体育学刊, 2010, 17(9):8-12.
|
[22] |
韩贝宁, 鲁长芬, 罗小兵.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百年历程、内涵特质与未来进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4):5-13.
|
[23] |
周西宽.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
[24] |
张闳. 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68.
|
[25] |
陈煜.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
[26]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
[27] |
徐国超. 福柯的身体政治评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4(6):17-21.
|
[28] |
Jaggar A M, Bordo S. Gender/Body/Knowledge:Feminist Re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 Knowing[M]. Ruger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9.
|
[29] |
福柯. 规训与惩罚[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30] |
赵方杜. 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1.
|
[31] |
郝立新. 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4):15-22.
|
[32] |
宋皓, 钟秉枢. 由“金牌至上”到“金牌之上”:部分中国人的竞技体育金牌观嬗变原因探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2(6):499-503.
|
[33] |
郑国华. 集体团结:人类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全球趋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1(1):87-100.
|
[34] |
莫里斯·梅洛·庞蒂, 姜志辉译. 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